一、如何理解剧情中的场景转换 经常听作者朋友聊起“如何过渡”这个话题,这里所说的过渡不是情节上的过渡,而是场景转换与文字上的衔接如何自然过渡。
好的过渡,不仅需要漂亮的转场特效和适当的BGM衬托,文字同样起着关键作用。
在谈如何在剧情中合理地完成场景转换之前,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个问题:在一个作品中,到底哪些剧情,需要用到场景转换?
二、哪些剧情需要用到场景转换 1.空间上的转变如:主角从A场景去往B场景。
2.时间上的转变①时间上的过渡
如:短跨度的翌日,长跨度的几年后。
②时间片段
如:回忆插叙法、倒叙法等。
3.时空上的转变如:精神病人幻想中的世界、梦境等。
4.视角的转变从主角视角切换到配角视角等。
三、剧情中完成场景转换的具体应用 1.空间上的转变,可以加个转场特效,然后一句话带过。因为由两张不同的场景图构成,甚至无需环境描写来修饰。
2.短时间上的转场处理,也没什么可说的,直接以翌日清晨等时间词加上合适的场景图过渡即可。
3.长时间上的转场,除了时光荏苒、岁月如梭外,则需要加一些环境描写。不需要太长,一两句足矣,主要突出季节感。这样一来,即使是同一张背景图,用户也能跟着你的文字,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时间段。
4.回忆的穿插,可以从当下的环境起笔,转到角色的心境描写,然后配合雾化的前景图,直接切换到回忆桥段。
从回忆切换回现实,我最常用的是被打断。比如周遭人的一句话或是一个动作打断了该角色的思绪。
1.时空上的转变最常用的方式是蒙太奇手法。蒙太奇(Montage)在法语是“剪接”的意思,到了俄国它被发展成一种电影中镜头组合的理论。当不同镜头拼接在一起时,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特定含义。采用这种方法写作,也叫蒙太奇手法。
蒙太奇分类众多,应用也很广泛。
比如路易斯·叶茨的绘本《爱书的小狗》就采用了大量的蒙太奇手法。
配文是:他读书时,忘记了他的孤单。
插画是:一群恐龙,站在他身后看书。
这就是典型的现实(文字)与幻想(插画)的重叠。
2.视角的转变。比如:你先写A和B在做某事,中间插入C所做的事情,然后再倒回来,继续写A和B。那么这段过渡要怎么写?
你可以从切入点下手,这个切入点叫“内在联系”。
比如AB在做某事,场景一转,插播配角C从中作梗。然后跟着场景的转换,再切回主角AB。
他们的内在联系就是这件事,AB的目的是完成此事,C的目的则是阻止此事的完成。
又比如AB在商议军机大事,然后B向A举荐了C,那么C是一个怎样的人呢?BGM一换、场景切换,就可以过渡到C的剧情了。再然后,跟着场景转回描写A对这一举荐的态度。
那么在这里,切入点就是举荐这件事情。
视角的转变,往往都是有其内在联系和必要性的。
四、注意事项 1.利用其他资源除了文字上的处理,还要利用其他一切资源。如各种转场特效的应用,远景、背景、前景的移动,如BGM音效的处理。
2.注意繁简橙光有图有音乐,所以不必要的环境描写可以省掉。
当然,必要的环境描写,则绝对不能省。不需要多,一到三句足矣。
必要的环境描写不仅能使过渡更加自然,还能起到烘托气氛、反衬人物心理的作用。从而突出人物个性,使用户更好地融入角色当中,增强作品本身的代入感。